集結28幅名畫驚爆爭議
《靠近維梅爾》狂吸65萬鐵粉勇奪大獎

引人入勝的紀錄電影《靠近維梅爾》(Close To Vermeer),以獨特的視角、向觀眾展示了有史以來最具規模的「維梅爾大展」(Vermeer Exhibtion)是如何實現的。該片由荷蘭女導演蘇珊雷斯(Suzanne Raes)執導,電影見證了荷蘭國家博物館(The Rijksmuseum)兩大策展人-葛瑞格韋伯(Gregor JM Weber)和彼特烏洛夫斯(Pieter Roelofs),如何傾力集結來自7個國家、14家博物館,包括〈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以及〈倒牛奶的女僕〉等28件荷蘭黃金時代大師約翰尼斯·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稀世名畫,首度聚集阿姆斯特丹大展的驚險歷程。本片不僅展現了人們之於維梅爾藝術的熱愛,也像策展人韋伯所說:「好的展覽能改變你對世界的看法」。

維梅爾的畫作雖然舉世聞名,但世人對他卻知之甚少。他不僅沒有自畫像、更沒有書信和手札,僅存的37件畫作,就是這位繪畫大師所留給後世的一切。電影《靠近維梅爾》記錄了這場史上規模最大、專為維梅爾舉辦的展覽形成,共集結來自日本、美國等世界各國的28幅作品,許多名畫都是第一次在荷蘭展出。其中包括:德國德勒斯登國家藝術收藏館修復〈窗邊讀信的少女〉、柏林博物館〈一杯酒〉、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巴黎羅浮宮〈編織蕾絲的女工人〉、華盛頓國家藝術畫廊〈持天平的女人〉,以及紐約弗里克收藏館的三件畫作。片中不僅展現了將維梅爾名畫帶回荷蘭所需的外交手段,更揭示X光掃描技術取得了400年來的突破新發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背景實際上是綠色,而非黑色。而來自華盛頓國家藝術畫廊的〈帶長笛女孩〉,可能並非出自維梅爾之手…。

那麼又該如何確定〈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維梅爾畫的?《靠近維梅爾》讓世界各國策展人搖身為偵探,除對維梅爾畫作的光線、顏色、紋理和陰影的使用進行分析比對,並藉畫中的蛛絲馬跡,展示了他的悲喜人生與獨特的才華,更深入探討了維梅爾之所以成為維梅爾的原因。本片向觀眾展示了為什麼有些畫家被認為是大師,全新觀點如同一團巨大火焰,很快在德、荷等各國燃燒起來;「維梅爾大展」更在為期16週內,吸引了來自100多個國家的65萬名參觀者,刷新藝術史紀錄。

如果不是維梅爾,還會是誰?!

荷蘭國家博物館策展人韋伯,想在退休前實現一個偉大夢想:舉辦有史以來規模無與倫比的「維梅爾大展」。他除邀請許多專家鐵粉,集思廣益發現新觀點,更運用新的技術,想找出究竟是什麼元素、能讓一幅畫作擁有維梅爾的特質?

韋伯邀請另一位策展人烏洛夫斯加入,開始聯絡全世界維梅爾的擁有者。經過鍥而不捨的追查及邀請,德勒斯登國家藝術館剛修復的〈窗邊讀信的少女〉、柏林博物館收藏的〈一杯酒〉、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舉世聞名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巴黎羅浮宮的〈編織蕾絲的女工人〉、華盛頓國家藝術畫廊的〈持天平的女人〉,以及紐約弗里克收藏館的三件作品等都一一到位。此時卻爆發一項震驚世界的消息:來自華盛頓國家藝術畫廊的名畫〈帶長笛女孩〉,據傳並非出自維梅爾之手,而是某個他最親近的人…。

「好的展覽能改變你對世界的看法」。紀錄電影《靠近維梅爾》不僅呈現策展人及修復師們,之於維梅爾藝術的熱愛,更展現將維梅爾名畫帶回荷蘭所需的外交手段。當這些來自美、日、德、法等世界各國的28幅維梅爾畫作,首次聚集在荷蘭國家博物館,「維梅爾大展」吸引了來自全世界100多個國家的65萬名參觀者,刷新藝術展覽紀錄…。

畫作就像一具時光機器:它們有能力將你跟幾個世紀以前的人、地點聯繫起來。而我對17世紀的印象,就是由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1632—1675)畫作所塑造的。他所描繪的靜止時刻以及人物,會讓觀者變成過往生活的見證者,離這些人、那個有大窗戶的房間、過濾的光線以及精心佈置的場景很近很近。有時,畫中的人正全神貫注地讀信、倒牛奶。有時她們會直視你、直視你的靈魂。

從我為這部電影做的第一個採訪開始,我就感受到策展人葛瑞格韋伯(Gregor Weber)和彼特烏洛夫斯(Pieter Roelofs)對維梅爾的愛有多麼地狂熱。其中一個主要人物,雖曾試圖將他的狂熱說出來,卻無法控制地哽咽了。正是這充滿感動的沉默,畫作所來的那種無法言喻的感受啟發了他,並成了我拍攝這部電影的最佳嚮導。我還拍攝到研究維梅爾的核心人物艾比凡迪維爾(Abbie Vandivere)。而她啟發了對這幅〈戴珍珠耳環的少女〉(The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畫作的重大新研究,並近距離了解到團隊在將維梅爾畫作帶回阿姆斯特丹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

但一個出乎意料的事件,在這些人物間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那就是華盛頓國家藝術畫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發佈的一篇研究,聲稱他們所收藏的其中一幅維梅爾畫作,其實並非出自維梅爾之手…。

-蘇珊雷斯Suzanne Raes

蘇珊雷斯拍維梅爾爆作者爭議《靠近維梅爾》勇奪最佳紀錄片大獎

荷蘭女導演蘇珊雷斯(Suzanne Raes)作為獨立電影工作者超過20年。她先前的作品《女僕的房間》(The House of Hristina)、《懷希基島的彩虹戰士》(The Rainbow Warriors of Waiheke Island)、《柿右衛門的繼承者》(The Successsor of Kakiemon)先後在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國際影展首映,並榮獲許多國際大獎。她的電影《布德溫德格魯特:靠近點》(Boudewijn de Groot - Komnader),則於2015年在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國際影展奪下了音樂類觀眾票選大獎。

2015年,她更拍攝了探討鹿特丹社會服務議題的電影《為誰做什麼》(Quid pro quo),該片一舉勇奪荷蘭最重要的電影獎項「金牛獎」。近期,蘇珊雷斯拍攝的國際合作電影《Ganz, How I Lost My Beetle》獲得不俗票房後,並在荷蘭、德國以及瑞士等電視台播出。

紀錄電影《靠近維梅爾》是蘇珊雷斯(Suzanne Raes)執導的最新作品,劇情講述位於阿姆斯特丹的荷蘭國家博物館(The Rijksmuseum)正在策畫一場創造歷史、荷蘭黃金時代大師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迄今最大規模的「維梅爾大展」(Vermeer Exhibtion),將展出維梅爾迄今37幅已知畫作中的28幅,其中包括7幅從未向公眾展示過的畫作的幕後故事,引發全球關注。

驚人的是,該展在開展前夕突遭美國華盛頓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爆料「維梅爾大展」所展出畫作〈帶長笛女孩〉(Girl with a Flute),可能並非出自維梅爾之手。那麼究竟該畫作者會是誰呢?此舉引發荷蘭與美國兩派專家的論戰,最後〈帶長笛女孩〉竟使荷蘭國家博物館在為期16週的展覽期間狂吸來自100多個國家的65萬名參觀者,更使這部電影《靠近維梅爾》充滿戲劇性而爆紅。《靠近維梅爾》除獲國際影媒【Spirituality & Practice】盛讚「引人入勝、精彩獨特!」,更連續勇奪荷蘭塞普蒂米烏斯獎最佳紀錄片大獎,以及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電影節評審團大獎,並獲美國衛星獎最佳紀錄片提名。

藝術總監葛瑞格韋伯《靠近維梅爾》最佳嚮導坦言「心神都被帶走」

葛瑞格韋伯(Gregor JM Weber)是荷蘭國家博物館(The Rijksmuseum)美術與裝飾藝術總監及策展人,曾策展多起關於維梅爾及林布蘭的展出。他也是2023年「維梅爾大展」(Vermeer) 的共同策展人。

韋伯自2009年起,即擔任荷蘭國家博物館美術部主任。在此之前,他曾任德勒斯登國家藝術收藏館「歷代大師畫廊」(Gemäldegalerie Alte Meister)策展人,以及德國卡塞爾畫廊(Kassel)總監,並在多個機構擔任教授。韋伯更曾出版了一系列關於維梅爾與〈藍衣女人讀信〉(2013)的書,也是許多國際展覽的策展人,包括〈晚期林布蘭〉(2015)和〈林布蘭與維拉斯奎茲(Velázquez)〉(2019)。這場「維梅爾大展」(Vermeer)不僅是韋伯的職場代表作,連他自己都稱之為「壯麗而感人的時刻」,更無法控制地哽咽了。優雅的他更描述自己年輕時第一次看到維梅爾畫作的那一刻「整個心神都被帶走了」。片中充滿感動而沉默的他,也是拍攝該片的最佳嚮導。

博物館主任彼得魯洛夫斯《靠近維梅爾》為辦大展赴全世界借畫

彼得魯洛夫斯(Pieter Roelofs)是一位荷蘭藝術史學家,專攻荷蘭黃金時代繪畫,尤其是林布蘭 (Rembrandt van Rijn)的研究。烏洛夫斯曾在荷蘭奈梅亨(Nijmegen)的拉德堡德大學學習藝術史,並在瓦爾霍夫博物館(Valkhof Museum)擔任館長。彼得魯洛夫斯自2006 年起開始在荷蘭國家博物館擔任17世紀荷蘭繪畫的策展人,並自2018年起擔任繪畫和雕塑部門的負責人,同時在國家博物館和其他博物館策劃許多展覽。他曾發表過從中世紀到21世紀各種主題的著作,同時是收視成功的荷蘭電視節目《林布蘭計劃》(NPO/NTR)與《新維梅爾》(NPO/Omroep MAX)的評審團成員。2019年,他更使用新的掃描技術,領導修復了林布蘭的名畫〈夜巡〉。

烏洛夫斯2023年與葛瑞格韋伯共同策展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維梅爾大展」(Vermeer),他為此前往世界各地博物館協商借出維梅爾畫作,破天荒整合了維梅爾的28幅畫作。這項大展成功讓博物館參觀者、維梅爾粉絲、收藏家、研究者和專業人士們更「靠近維梅爾」。有趣的是,其中竟有三幅畫作的真實性存在爭議,其中甚至包括華盛頓國家藝術畫廊所擁有的〈帶笛子的女孩〉。即使該畫被認為是維梅爾與家人共同的作品,但烏洛夫斯表示「在飛越大西洋的過程中,這疑慮早就煙消雲散了」,他依然堅信該畫是維梅爾的作品。

修復師凡迪維爾眼睛發亮〈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研究PO上網引迴響

艾比·凡迪維爾(Abbie Vandivere)博士是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的繪畫修復師與研究員。她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並擁有考陶爾德藝術學院及阿姆斯特丹大學雙博士學位。她除是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的繪畫修復師,也是NICAS(荷蘭保育/藝術/科學/研究所)科學委員會的成員。

艾比·凡迪維爾擔任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聚光燈下的女孩」計畫的首席研究員,每天寫部落格、發布照片,為觀眾更新〈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技術檢查的情況,受到極大的迴響與矚目。《靠近維梅爾》描述了艾比·凡迪維爾第一次舉辦「維梅爾大展」的興奮與敬畏,連回憶都讓她眼睛發亮。

繪畫修復師安娜柯瑞科勒《靠近維梅爾》藉X射線巧修名畫

安娜·柯瑞科勒(Anna Krekeler)曾在德國德勒斯登美術大學學習藝術技術、保護和修復。畢業後一直在荷蘭國家博物館繪畫保護單位,參與技術研究和修復處理工作,主要研究藝術家的技術與使用材料,曾發表荷蘭畫家維斯普倫克(Johannes Cornelisz Verspronck)的系列肖像畫比較研究,以及對林布蘭〈夜巡〉及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在開著的窗戶讀信的女孩〉等畫作進行X射線螢光研究,並撰寫發表關於林布蘭繪畫技巧、維梅爾畫作的技術研究等文章。

美畫家強納生詹森解謎《靠近維梅爾》透視名畫作者身份爭議

強納生詹森(Jonathan Janson)出生於美國紐澤西州,畢業於羅德島設計學院,主修繪畫。他因為在參觀波士頓的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Isabella Gardner Museum),看到荷蘭大師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畫作《合奏》(Het concert)而成為人生轉捩點,因此轉至義大利羅馬學習繪畫,加深他對17 世紀歐洲繪畫的研究並常駐羅馬。詹森是標準的「維梅爾粉」,受到維梅爾的啟發,他常將室內繪畫和郊區風景畫放在一起,成為他繪畫的特色。他同時也探索荷蘭的文化影響力,並擴及至閱讀、寫作、家庭生活和音樂製作。

因應網路媒體的影響,詹森於2001年創建「維梅爾精華」(Essential Vermeer)網站,對維梅爾的生活、藝術和文化環境進行了全面且深入的研究,包括數百個網頁、數千張圖像、合作研究、知名人士採訪及多媒體專題。他並發布免費的時事通訊,供數千名訂閱者了解與維梅爾相關的展覽、出版物和多媒體活動。該網站引起藝術史學家和藝術研究者等的注意。

詹森經常與博物館人員、藝術史學家等保持聯繫,並陸續在《維梅爾觀點:12 個短篇小說》等紀錄片現身說法,揭示維梅爾對當今非凡且神秘的影響,並出版【如何畫你自己的維梅爾:十七世紀大師的方法和材料】、【俯視維梅爾的肩膀】、【如何畫出你自己的維梅爾】等著作及影音產品。詹森在《靠近維梅爾》以畫中黃色披肩的摺痕,認為該畫作涉及「作者身份」的爭議。他的疑問就連策展人韋伯都不敢忽視,還跟他仔細討論顏色、陰影、筆觸等問題,甚至維梅爾的時代、生活與其畫作的謎團。

"★★★★!"-國際影媒【Eye for Film】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絕不容錯過的盛宴"-【英國衛報】(The Guardian)
"永遠的藝術界奇才!"-【大紀元時報】(Epoch Times)
"令人著迷的有趣探索!"-【奧斯汀紀事報】(The Austin Chronicle)
"富含洞察力、令人無法抗拒!"-【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震撼人心!"-【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沉穩內斂、啟發人心!"-【林肯日報之星】(Lincoln Journal Star)
"必看藝術之作!"-加拿大【觀點雜誌】(POV Magazine)
"巧妙捕捉深刻意義,引起共鳴!"-國際影媒【銀幕狂熱者】(Screen Zealots)
"充滿影響力、激發創意!"-國際影媒【Filmspotting】
"溫柔平靜、發人深省!"-國際影媒【RogerEbert.com】
"引人入勝!"-國際影媒【Paste雜誌】
"注重精美細節,充滿深度"-國際影媒【Eye for Film】
"引人入勝、精彩獨特!"-國際影媒【Spirituality & Practice】
"非凡卓越、全然享受!"-國際影媒【Easy Reader(California)】
"動人心弦!"-國際影媒【48 Hills】
"豐富有趣、增廣見聞!"-國際影媒【Asheville Movies】
"滿足對藝術的好奇心!"-國際影媒【Original Cin】
"扣人心弦、沉浸於藝術之中!"-國際影媒【Spectrum Culture】